歡迎光臨廣州路晨物流有限公司!
設為首頁加為收藏
作家說:“創舉促進創造力的發展。”管理學家說:“創新就是創造一種資源。”無論民用還是軍事領域,制造業歷來是“模仿容易,創造難”。
當“中國制造2025”上升為國家戰略,空軍裝備部機關把握機遇乘勢而上,將其與軍民融合戰略擰成一股繩,軍地合下一盤棋,堅持創新驅動、智能升級、強化基礎、綠色發展,加快了空軍部隊戰略轉型,也為我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作出了貢獻。
“單打冠軍”渴望國家舞臺
融合胸懷:比天空更寬闊
航空發動機是中國航空工業之痛。2016年8月,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公司成立,目標之一是要打掉這個制約發展和提高的“軟肋”。
空裝機關迅速與航發集團高層溝通協調,3次專題會議梳理出100多項軍民合作需求,“空軍航空發動機軍民融合成果展”集中展示300多項典型產品。在航空發動機領域,一些民企單項技術走在前列,已經成了“單打冠軍”。軍民融合要有大胸懷,空裝機關提出,高看中國航發這個“國家隊”,同樣也要給 “單打冠軍”提供機會和舞臺。
今年上半年,一場緊鑼密鼓的調研在長三角地區展開,空裝機關、中國航發、地方政府和部分民業代表共聚一堂,共議軍民融合大計,10多份戰略協議和配套訂貨合同、近百份技術合作協議相繼簽訂。
優質民企深度介入,航發領域創新步伐明顯加快:某重要型號航空發動機精品葉片的產能提高一倍,某核心部件的加工周期由8個月縮短至兩個月,空軍主戰飛機的航空發動機產能成倍增長。
“第三方”事關信用建設
融合機理:堅持誠信為本
“誰能保證真正把優質民企選進來?”“誰又能保證選的過程不帶私心?”“民參軍”中碰到的類似問題,對軍地雙方都是一種困擾。
“敢于自我革命,勇于削權設限!”空裝機關站在信用體系建設的高度,廣泛調研后決定引入第三方專業招標機構:去年底,經行業協會推薦,空裝機關嚴格比選評審,與中招國際招標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正式簽訂《空軍競爭性裝備采購招標代理服務框架協議》。
堅持誠信為本,為700多家優質民營企業深度介入國防軍工領域創造了條件。經空裝機關幫助,一家民企參與攻關,成功研制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碳纖維材料,一舉打破國外封鎖,實現了主戰裝備材料體系的國產化自主保障。他們還與民企合作,在多項重點型號上裝機應用新材料技術,極大地縮短了新技術工程化應用周期。有關專家稱,這些新材料技術以“中國制造”的獨特優勢刷新世界空白,有效提升了我軍新裝備的核心作戰能力。
“地方航修”激發競爭活力
融合標準:信奉能者為師
一直以來,空軍武器裝備維修保障任務主要靠計劃分配方式下達,由軍隊修理工廠和部隊修理機構承擔任務。伴隨裝備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,沿襲的“三級”維修體制、傳統的維修保障模式,有些已經不適應空軍戰略轉型建設的迫切需求。
而工業部門強化武器裝備全壽命的保障觀念,民航系統的維修保障體系的信息化規范化建設,取得了顯著成效。“軍民深度融合必須信奉能者為師”,空裝機關一位領導表示,“先進的理念要學,先進的技術要學,先進的管理也要學。”
一系列實際舉措隨之出臺:他們從空軍機關、部隊抽調24名骨干,在中國民航管理干部學院完成兩周持續適航管理培訓;組成專題調研組,到哈飛公司持續調研;在新型號部隊開展維修保障模式和持續適航管理試點探索。
同時,讓軍隊修理工廠、民營企業平等競爭。“誰行誰上!”一位機關參謀深有體會地說:“這有助于增強修理廠的活力,提升修理廠的創新力。”
“智能物流”縮短運輸周期
融合決策:體現改革創新
空軍后方航材倉庫和場站航材股分布全國各地。運輸航材小到插件板、大到幾百公斤的機載設備,千差萬別。一旦部隊需求,如何確保及時送達?
在“中國制造2025”中,“智能制造”備受關注,而“智能物流”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。空裝機關主管部門以此為契機,積極行動,通過航材和物聯網整合物流資源,加快實現保障效率和效益的“雙提升”。
與地方專家共同發力,應用北斗衛星通信、條形碼、大數據分析等信息技術,實現了航材儲備供應體系的分布式管理。航材統籌、統管、統供,庫存結構持續優化,航材周轉使用加快。
借力現代物流優勢,助推“門到門”航材運送服務。今年上半年,空裝機關公開發布招標競標,最終中鐵快運、順豐速遞等4家地方優質物流企業中標。而今,航材發運全天候響應、全領域覆蓋、全過程可控。據空裝外場保障局一位助理員介紹,按照軍地雙方合作協議,最快可在12小時內將急需航材運達指定地點。
(來源:解放軍報)